了解工作

不少大学生会有这样的疑惑:有些专科生能做的工作要本科生来做, 有些本科生能做的工作要研究生来做,是否早一年毕业就会好?而且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还有大学生问:我所学习的专业是X X X。我不知道这个专业在中国是否有前途。如果还说得过去的话,我不知道今后是应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是从事其他相关的工作。 还有学生问:以前在一个单位工作,感觉也不错。现在上了研究生,发现毕业时,都不可能找回那样的单位了。我是否必须再考个博士? 这些问题既涉及对自我的探索不足,因而没有建立自己的职业标准的 问题,也有对外部世界信息不明的问题。对于没有职业标准的学生,可以 引导他们从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探索自我,而探索工作世界就是接下来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工作世界的宏观现状

居住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和高校老师们,多数对工作世界的印象 就是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人数众多,工作越来越难找;还有少数人对工 作世界一无所知。几乎没有人能结合自己的特点去仔细了解目标职业的工 作要求、它的发展路径和规律等。这也是为什么大学生都盲目跟风,千军 万马都奔向所谓的“好工作”而去。

1.劳动力市场现状

总体而言,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供大于求。虽然每年国家能够提供的 岗位数量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远远赶不上劳动力人数增加的幅度。就 拿近10年大学生毕业人数来说,2002年有145万人,2013年有699万人, 増加了近4倍。

2.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

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大调整的时期,而劳动力的结构没有与之同步调 整,因此就出现了劳动力的相对过剩。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不是因为 缺乏就业机会,而是这些毕业的大学生不是就业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更 何况毕业生还存在一些偏见:“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一套房。”考研 热(2010年有140. 6万学生报考研究生考试,2011年有151.1万考生,到 了 2012年则有165. 6万考生)、考公务员热,基层就业冷,自主创业少等 也加剧了结构性失业问题的严重性。

3.转换工作成为一种惯例

人们现在普遍都认识到,市场已成为资源(劳动力、资本)配置的一 种常用手段。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或制造业的就业 人数减少,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的工作机会增多,企业破产与建立成为普遍事情。于是,国企的铁饭碗被彻底砸破,转换工作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麦克思研究院2012年的就业报告中指出:2〇〇7届大学毕业生在就业 的3年内平均为2.3个雇主工作过,不过频繁地更换雇主并没有使他们的收人有所增加。

4.经济日益信息化、全球化

信息化缩短了各个国家的距离,使得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从而出现 这样的情景:一个美国人,上穿英国斜纹软呢服、韩国衬衣,下着香港家 长裤,脚蹬意大利皮鞋,看看腕上的瑞士表,瞟一眼新装了4个法国轮胎 的德国车,用加拿大杯子倒上一杯滚烫的哥伦比亚咖啡,放到爱尔兰亚麻 桌布上的中国丝绣杯垫上,那是一张用印度亚麻籽油漆装饰过的丹麦桌 子,一边听着日本产的电视机里面播报的新闻,一边从摩洛哥公文包中拿 出一支中国台湾制造的圆珠笔,写信给议会代表,了解为何美国的贸易不 平衡。全球化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加剧了人才的竞争压 力。大学生只有意识到这一现状,才能提前做好技能、心理等方面的准 备,以积极的姿态应对激烈的竞争。

5.没有技术意味着没有工作

这句话看似危言耸听,实际上未来各个国家的经济主要靠技术来支 撑。科技化与自动化,导致工作内涵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从业 人员具备技术基础与广博知识。同样的道理,研究与发展的工作将日趋 重要。

6.培训和再教育成为常事

知识与信息的保质期越来越短,知识、信息的“爆炸”,使得知识即 时更新成为生存的必要技能。在信息社会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我 们不能只期望单一的教育形态来帮我们度过一生,没有任何一种教育和技 能,可以在未来的社会中一成不变,这是21世纪的人必须具有的理念。

7.工作价值观整体趋向多元化

中国传统的工作价值观是做一颗螺丝钉,工作到退休;改革开放后, 人们的工作价值观变为实现经济目标,成就理性动机,即追求财富和成 功;21世纪以来,人们的工作价值观是实现个体幸福最大化,追求个体标 准差异,不强调权威与大众标准。

8.多种工作形式可供选择

随着知识产业的快速发展,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甚至消失,办公室也不再成为唯一的办公场所,于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工作形式。大学业生既可以选择全职工作,也可以选择兼职工作,或同时兼有2个或2个 以上的工作角色。一些普遍受人追捧的工作形式也得到大学毕业生的青 睐,如自由职业、自我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