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会及知识的创新
大学是现代人才发展的重要动力源。经过在大学数年的艰苦学习和一定程度的考核,学校最终以授予某学科学位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给予 某种肯定,并赢得社会的承认。大学是人才济济、专家云集的场所,博 学的师长,不仅精通一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和掌握学科 前沿,而且熟悉教育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大学拥有的现代化教 学设备和各种实验手段,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丰富的藏书 和优美的环境为大学生尽快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的系统训练和 严格教育,为大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准确地掌握知识,尽快接近现代科学 技术前沿提供了可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20 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崛起,大学教育的观念也在不断深化和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但并不是终极的过程。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理念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依然还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大学生在大学中不仅要学到知识,更要注重学习获取知识的技能。面对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挑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现代生产的科学化、现代化和社会化等特征要求生产的方式必须变 化,而这一变化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些大型企业吸收大学加入其企 业集团,让大学科研院所发挥优势为其服务。有的国家选取高校集中的大 学城建立高新技术科技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获得了巨大成功,如 美国斯坦福科学工业园(即硅谷)和波士顿科技园区、日本的筑波科学 城、韩国的大德科学城、中国的中关村科技一条街等。1979年,西柏林工业大学参与创建了“西柏林革新与创业中心”。法国有近80%的大学参加了“法兰西岛科学城”的建设。俄罗斯在1992年创建了“莫斯科大学科学园”;从1985年起,中国有近1000所大学参加了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1981年起,中国台北有3所大学参加创建了 “新竹科学工业园”。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全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600多个高新技术园区,其中高校参与的有241个,占总数的40%。大学科技力量的有效组织产生了推动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从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带动了地方企业的体制创 新、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大学的参与,主要是为各企业解决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技术咨询、人才培训、产品试制等,成为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和向传统产业输送高技术的“辐射源”,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由此可见,大学有着她自己的魅力。她不仅能够让她的学子充分享受她的资源,能够为学子提供足够的知识、培养其开拓创新的能力,而且能够提供给学子一种伴随一生的信念,并锤炼其意志品质,使其最大可能地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