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含义

  大学,据《辞海》解释,就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大学一词来源于 德语中Universal,即普遍、无所不包、万有、广博之义。中国古代的《大 学》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说法。《简明不 列颠百科全书》把“大学”定义为“高等学府,通常包括一所文理学院、 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并有权授予各个学科领域的学位”。

  大学分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中国大学以本科为基本组成部分,有的 设专修科和研究生机构。大学本科根据需要和学校性质设若干专业,几种 相近的专业组合成系,修业年限一般为四年,医科及某些专业为五年。近 代大学的设立,始于1898年的京师不学堂。此后政府、外国教会和私人陆 续增设了一些大学。在外国,古老的大学迄今还存在的有公元859年创立的摩洛哥非斯城的加鲁因大学、公元970年创立的开罗的爱兹哈尔大学。 欧洲的大学开始于12世纪,最早的有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等。

  《大学》一书,据史载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该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宋代朱熹先生解释:大学者, 大人之学也”。这里的“大人”指的是成熟的人,担当重大责任的人,有 远大抱负的人。“道”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大学之道”就是大学精神。 “明明德”中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意思是懂得、明白;第二个“明” 是形容词,是光明的意思;“德”即道德或者是人格行为基本的标准。“明 明德”就是要懂得正确的人格行为标准。“新民”意思是自新、更新,做 群众工作,为社会服务。“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极其圆满的至善境界。 它的基本意思,就是要求一个“成熟的人”或者“担当重大责任的人”, 必须首先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即懂得如何做人。这是作为一个“大人,,的 条件,也是我国传统的大学精神的灵魂所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河南大 学的校训就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科学意义上的“大学”系指那些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和学位教育 的综合性、多学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即英语中的University。在此定 义中,对大学有如下限定:首先,必须能够实施本科及本科以上正规的学 历教育,即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其次,必须是综合性、多科系的,至 少设有三个以上国家规定的学科;最后,必须是全日制高等学校。同时具 备了上述三个限定条件,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学。

  大学的基本要素有三个。一是具备大文化的底蕴,充满着大文化的氛 围,熏陶每一位学人;大学要有一种气势,大气磅礴,兼容并包,吸引每 一位学人。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者, 囊括大典、网罗百家之学府也。二是要有大师。大师即一种文化的支撑者、 缔造者、拓展者,同时也是大学生长知识、长智慧,乃至长道义的依靠。竺 可桢先生曾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以教授的人选 为转移。三是要有大学生。大学生是大学培养的对象,是大学的核心,大学 就是使大学生成为进步文化的主人和创造者、社会建设的准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