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就业 ======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康。推进大学生全面顺利就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 一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由改革开放前的国民经济的主导成分,下降为目前占比较小的经济成分,而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则逐渐增大。国企改革和市场化,国企减员增效,使得失业人员增多,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就业压力。另外,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历的大学生就业产生重大冲击。 此外,日益增多的“海归”人员,也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大学生就业难,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的人才市场日渐成熟,另一方面说明用人单位越来 越看着的是人才的质量,考察的是人才的整体素质。这一切都对在校大学生的未来就业产生重大的冲击与挑战。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是不容置疑的,但站在历史的角度和社会宏观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数量的过剩是相对的过剩,大学生就业难是结构性的矛盾,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 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数量极其匮乏。目前,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还不到30%,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 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5%,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美国约有2. 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若要达到如此的水平,中国需要有20000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水平,中国也要有近10000所大学才够,而目前,我国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我们还应看到,我国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1%,人口总量占全国的29%,但各类专门人才不到全国的20%。另外,广大农村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既招不到人,也留不住人。可见,大学毕业生不愿选择到条件差的偏远地区就业,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对的人才过剩和人才过于集中,从而造成就业难现象, 有关学者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研究揭示,毕业生学历层次、 毕业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越低,就业率越低;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越不相符,就业率越低;毕业生综合素质越低,就业率越低。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大学毕业生115万人,2002年达145万人,比2001年 增长26%;由于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2003年大学毕业生增至212 万人,与2002年相比增幅达46% ; 2004年大学毕业生达到280万人,比2003年增长32%。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80%,左右有近30万名毕业生未能就业,2003年就业率在70%左右有64万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2004年全国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突破300万人, 2005年大学毕业生已达340万人,2006年到2013年毕业生数量分别达到413万人、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631万人、660万人、680万人、700万人。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的局面将会长期存 在,就业、再就业的压力很大,可见就业形势的严峻。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 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槛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 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 ===== 二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 大学生就业能力一般涵盖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包括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等。目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原因,在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就业能力缺乏。首先,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得过且过,没有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学校育人方式单调、呆板,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关注不够,使部分学生缺乏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不能将 自己推销出去。最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缺乏与我国应试教育紧密联系,大学生从小即以“考试”为指挥棒,缺乏综合素质的锻炼,而个人能力的培养是与幼年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的。 要改革教育模式,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应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大学教学计划,从低年级便开始相关能力的培养,灌输正确的就业意识,对高年级学生则注重提髙他们的职业成熟度,改变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广开渠道,注意知行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如通过模拟招聘活动提升学生的应聘能力、社交能力等。同时,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组织,鼓励他们开展各种就业心理教育活动。 要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改变大学生就业的错误认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确定实施方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大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大学生通过丨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他们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这可以帮助大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 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状态。针对毕业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形式介绍一般知识,以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提升其综合素质。针对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的指导。同时心理健康机构还应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心理学的帮助,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髙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和心理抗挫能力。就业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就业时面对 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严重的会出现心理障碍。这时,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就非常重要,它能使大学毕业生理智地看待竞争,冷静地分析形势,坦然对待各种困难,乐观地消除障碍。所以,培养健康的就业心理,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就业竞争。 要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工作、目光都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当从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开展就业教育、心理教育,培养 他们的优秀品质。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向学生灌输“就业意识”,加深他们 对自己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同时,改变应试教育的 现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从小抓起,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 理问题的根本之路。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它体现了求职者的精神面貌,同时也直接影响招聘单位对求职者的第一印 象,进而决定了就业能否成功。试想,一个人精神萎靡、畏首畏尾、迟疑不决、缺乏自信,如何能打动别人,蠃得成功?因此,毕业生要充分相信 自己的才能,主动出击,满怀信心地推销自己、展示自我。当然,自信要以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雄厚的实力为保证,不是盲目的自负和自 傲。所以,大学生要不断地按照社会的需要充实和提髙自己,以增强就业的自信心,实现顺利就业。 要推进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大 学生与社会的脱节会造成他们不清楚自身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之间还有哪些差距,在校园内不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培养自己。应积极在大学 生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提供舞台,使他们对国情、社情、民情有清晰的了解,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缩小他们的认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使他们在实践中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就业市场的竞争是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但相对来说也是公平的, 它为大多数人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的素质、能 力永远是竞争的第一因素。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 决定就业的结果,更是“弱势群体”改变弱势的基础。因此,大学生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政治、思想、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 三 大学生自身提高就业能力的思路 =====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市场的主导地位实际上已经确立,大学生择业和单位选人的自主性都增强了。所以,大学生应当自觉调整就业观念,找准定位。 ==== 1.充分认识自我,做好就业决策 ==== 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 想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尽量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形象、气质、性 格、语言表达能力等非专业优势。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过程。就大学生就业而言,自我评价是就业意识从“我想干什么”转到“我能干什么”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职业适应范围,不同的职业对从业者有不同的要求、两方面的最佳结合就是就业者的个人特征与职业对人的要求相匹配。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 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给自己恰当的职业定位,这样才 能在就业中克服缺点、发扬优势、在众多的就业机会中尽快找到适合自己 的工作岗位。 ==== 2.确立合适的就业目标 ==== 在选择职业和确定目标单位之前,应从环境分析、企业分析等方面评估职业和目标单位的各种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顺从”社会劳动力的流动分配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挑选就业地域和企业类型。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民经济比较吃紧的社会环境里、应当理智地把握“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灵活地处理面临的机遇。一般来说,大学生在就业时,想找到自己完全满意的工作是不现实的,要是不能清醒地认识这一点,极有可能走入择业的误区。因此, 大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会在择业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遵循服从社会需要原则、发挥优势原则、有利于发 展成才原则,要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就业时不要只顾眼前,而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生的职业生涯,在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不妨釆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 ==== 3.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 ==== 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这样才能被“伯乐”相中。一味地“等、 靠、要”,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大学生在择业时,社会并不把他们当作学生或未成熟的青年看待,社会要求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因 此,大学生培养独立意识十分重要。首先,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 日常小事开始,训练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发展各种基本生活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不是等待别人的安排和指导,学会适应 环境和改变环境。其次,在思想上和心理上走向独立。思想上要意识到作为大学生,要走自己的路,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 系,而心理上的独立,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自己有信心,无论成功与否,身在顺境和逆境,都能坦然面对,相信自己,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 4.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 大学生创业街,也可与企业或研究所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此外,创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首先,家长要改变求稳怕险、小富即安的就业观,尽可能鼓励、资助子女去创业;其次,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专兼职的教师队伍,尤其需要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搞好“传、帮、 带”并起到示范作用;最后,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要大力扶持,如在资金、税收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多予以照顾和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