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中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国际教育发展 委员会在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如果一个人通过积极参加社会结构的活动进行学习,并于必要时在改造社会结构的实践中承担个人责任,就会充分地实现他们在社会各方面的潜力。”欧美的教育就十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高等学校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以半工半读、勤工助学的形式提供了大量的机会。欧美“合作教育”从20世纪初开始大大拓宽了适应范围和发展规模,“学工交替”始终是它的一个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工作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近几年来,国际教育理论的一个转变就是由重知识走向重能力。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顺应了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但是,如何更深入、更有效地开展好此项 活动,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索。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应遵循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贯彻“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指导方针,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应遵循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一)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继续和延伸,是生动而真实的思想教育活动。每一次实践都会使大学生们思想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 思想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有针对性地确定社会实践的思想教育主题 和内容、形式,使学生能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更好地受到教育。

(二)同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结合专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从读有字的书到读无字的书,不仅有助于巩固所学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实 际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而且能够开阔视野,在社会这个丰富、生动的课堂上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为今后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缩短适应期,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思想准备和生活准备。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一是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水平,精心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如对文科学生,可安排他们进行社会调査,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对工科、农科学生,可安排他们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农村进行科技咨询、技术改造、产品设计开发等。低年级学生可以考察、咨询服务为主;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则可围绕为接收单位排忧解难、办实事来安排活动。二是要发挥专业课教师在社会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如带领学生推广学校的科研成果,指导学生为企事业 单位承担生产技术课题等。三是尽可能地把社会实践同专业实习结合起来。如在专业实习中,根据需要和可能,适当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

(三)“双向受益”的原则

所谓“双向受益”,是指社会实践不仅要使学校和学生受益,而且要尽可能使活动接收单位受益。因此,在安排社会实践时,除了着重考虑对学生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要求和学生思想及能力的提高外,还应考虑地方和活动接收单位的需要,把社会实践同地方和活动接收单位的需要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服务中实现参与,在贡献中受到教育,真正实现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服务,地方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基地,双方协调发展, 共同进步。

近几年一些团组织和学校在活动中创造的“洽谈会”“选题见面会”等形式,即学校提出服务项目,地方提出急需帮助的项目,双方进行洽形 式,值得推广。

(四)“就近就便”的原则

由于经费、交通、活动接收单位接待能力等方面的限制,社会实践应就近就便安排,这样既省时、省力,又便于开展活动。一是多数学生应回 到家乡就近开展社会实践。二是集中组织的社会实践队伍应当精干,选择的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应与活动目的相一致。三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吃、住、行等应从简安排,不应过多增加接待单位的负担,削弱社会实践的效果。应当防止和杜绝以社会实践为名行观光旅游之实的风气。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措施

(一)提高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尤其是领导要充分重视,认真组织、领导。首先,深化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综合性的育人工程,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这项工作需要学校各部门、各院系的协调配合,学校应把这项工作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事来抓好做好。要在广大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报告会等使 大学生明确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深入细致地做好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 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其次,为了使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落到实处,持之 以恒,不断地深人和提高层次,学校必须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人学校整 体工作进行全盘考虑。再次,学校应有组织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机 构,并建立起相应的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体系。学校共 青团组织、学生管理和教务部门要在学校党政的统一领导下,齐抓共管, 从计划、动员、实施到考核、总结、交流等,各司其职,认真做好各项具 体管理和服务工作,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最后,干部、 教师指导并参与实践活动,对活动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已成为 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各级党团组织的共识。学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充分调 动广大干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和一套规范且具有权威性的奖励机制,使对实践工作的表彰奖励与国家奖励、 社会奖励接轨,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其激励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 的作用,及时报道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指导教师,激发其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保证社会实践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另外,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社会实践是知国情、社情、民情和理解、运用、升华理论的活动,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充满信心。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激发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对书本知识的应用、传播和创新能力,既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可以磨炼意志,开阔眼界,明确责任,同时体验自身的价值。总之,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从校内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对国情、社情、民情知之甚少,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吃苦精神,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还较差,易于片面地认识问题、判断是非,容易脱离社会现实,思想很不成熟。许多青年学生只知书本,了解现实不足,深人实际不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不相适应的。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是要更多地了解社会、改造社会对社会有所贡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有机结合中获得真知,增长才干。通过社会实践,把所学到的书本知识放到社会大熔炉里去实践、去补充、发 展,从而在实践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社会实践内容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设计每项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都应以表现和锻炼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原则,让大学生学以致用,并从实践中再学习,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单一的实践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要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开拓新思路,探寻并实现五大层面有机结合的新方法,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更加富有活力和生机。

1.从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社会实践活动不是单纯的实践性活动,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的过程是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信念的过程。对大学生加强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单靠校园内的号召和提倡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为他们创设一种亲身体验、自我教育的环境。近年来,我们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学生到革命老区或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地方以及经济发达、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的地方参观、调查、访问,用活生生的事实开展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符合认识規 律。大学生处在学习知识的阶段,系统化的思想教育为学生正确认识社 会、人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这些基本理论教育毕竟是概念化的东 西,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学生对社会以及人生往往 会得出片面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理论教育就不能满足学生认识的需要,简单地说教也不能为他们所接受,而积极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就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创造了条件。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特点。

2.从解决贫困生生活入手,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勤工助学活动结合起来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收费制度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学生每年除了生活费之外还得交几千元的学杂费,这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为了解决贫困生的困难,一方面学校、社会提供困难补助’但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更主要还是要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报酬,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学业。近年来,全国髙校在这些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将社会实践与勤工助学结合起来,同 学们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既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又磨炼了意志,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体验了社会,体验了人生,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以后的成才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还有利于消除大学贫困生“等、靠、要”的思想,培养学生通过合法劳动获得回报的观念。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社会实践活动与科技服务结合起来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最重要的是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因此,要鼓励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科技服务相结合。如深入乡镇企业,帮助这些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可以促进乡镇企业改善产业结构,升级产品,提高效益;组织学生深入到田间地头,推广农业科技成果,传授农村实用技术,可以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知识、技术问题;组织学生为农村基层干部、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开办科学理论、政策法规、经济管理、农业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可以帮助农村干部、群众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同时在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检验了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激发了学习热情。

4.吸收专业教师参加,把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师科研项目结合起来

吸引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两大诱惑力或潜在社会与经济效益。第一,可以寻求相应企业作为合作对象;第二,可以把自己的科研直接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及时地解决遇到的困难,更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与提高。另外,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也使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在为老师做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的同时,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还能为教师减轻一些负担。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进一步融洽师 生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学生利用所学,尽可能地为地方服务,扩大学校的影响。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多样化的,为民服务、援助咨询、技术开 发、勤工俭学、公益劳动、挂职锻炼等,专业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这样更有利于使社会实践行之有效,使学生得到锻炼,专业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地与社会、与企业合作,从而有 利于自身科研成果的创新与发展,使科研成果能够直接地转化为现实生 产力。

5.注重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把社会实践活动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结合起来

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应注重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并以此为依 托,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开拓高校社会实践市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劳 动用工制度改革,人才流动日趋活跃,劳动用工日趋灵活多样,社会实践 中的大学生可以作为一种劳动者,参与社会生产分工,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社会分配。高校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为大学生开拓一条崭新的道 路,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充分地锻炼自身、发展自身,使自己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而在社会竞争中有 一份自己的领地。

近年来,高校与周边地区的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的做法作用十分明显,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锻炼了能力,同时也为地方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大学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大学的一切工作都以人才的培养为中心,大学应瞄准社会需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也应围绕着合格的人才培养这个目标,为大学生将来毕业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在组织社会实践中,要尽量考虑把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毕业就业相结合,这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到工作中锻炼自己,为将来毕业就业做好充分准备,而且还可借助社会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学生社会实践便 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源需求,学生的社会化程度便会加深。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性教育,倡导和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以往的社会实践中,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不仅从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经费到人选,都事先联系好、组织好,而且在具体实施阶段,指导教师也是唱主角,学生只是按老师的安排和要求被动地去开展工作。这种由学校和老师从头包办到脚的社会实践就是所谓“保姆式”社会实践。学生在这种社会实践中失去了主体地位,没有了主动性,他们的才华和优势发挥不出来,也体验不到创造的快乐,更谈不上培养实际操作与应变能力,这就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要克服和避免社会实践中的“保姆”现象,关键是更新观念,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特长,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展示自己,培养自己独立的人格和自主精神。在活动的组织方式上应采取组织、自发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以及点面结合等多种方式。在社会实践形式、课题、项目和方案的确定上,在实践手段、实践工具的选择上都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校、院、系组织的社会实践小分队可以招聘方式募集队员,使全体学生机会均等。 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离开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亲身参与,就无所谓“实践”,也无从达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目的。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的这个特点,我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自主地组织开展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从制订计划、选择内容和方式到进行具体活动的全过程,必须使学生实际地参与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去,而不是社会生活的旁观者。作为教师应尽量帮助学生选准项目,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外部条件,为学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勇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包办代替,要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唱主角,充分锻炼、体验生活,施展自己的才华,使学生运用知识、深化知识、提高技能、增长才干。

(四)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和评价

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和效果得不到充分展现,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评价方法的单一老套,缺乏激励性。有些学生只是在表面上肤浅地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只因写出一篇漂亮的报告或论文而受到奖励,这对那些深人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是不公平的,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形成了错误的导向。我们不能仅凭“大学生社会实践登记表”上 的内容就判定社会实践是否合格,在实践形式上、组织过程和具体活动中都要有所评价,要对社会实践方案的制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及社会实践报告、论文的质量等每一个实践环节进行评价,看看学生是否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是否具有较强的理论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严格的考核。社会实践活动应与学分挂钩,规定一定的学分要求,并把考核成绩作为实践课的成绩,记入学生档案,把社会实践真正作为一门课程来抓,不完成者不能毕业;同时成立相应的实 质性机构,负责这项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完善的考核机制,对社会实践的 过程、效果、参与人员的现实表现、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的质和量的分析 考评,促进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建立一套较为可行的奖惩条例, 对开展社会实践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积极向有 关用人单位推荐;对没有完成社会实践的学生,将给予相应的处理或处分;对那些优秀的个人和组织及社会实践新成果要进行表彰和大力宣传, 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和教育作用。

纵观十多年社会实践的得与失不难发现,建立完善、规范的社会实践 管理制度,以避免社会实践活动的盲目性和无拘束性,是很有必要的:因此,要建立起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五)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得以坚持和深入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学校是后盾,社会是舞台,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三者能否有机地结合决定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成败。其中学校起着重要的联结作用,但学校的能力、作用毕竟是很有限的,还必须要有有关部门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这种支持,学 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成了学生、学校单方面的需要,成为无源之水, 必将枯竭,即便开展起来,也是流于形式,苍白无力。社会实践的直接参加者和最大受益者是大学生,同时,社会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在地区和单位也是受益者。作为学校应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把社会实践活动持久地开展下去。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各 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坚持与市场经济相对 应的“互惠互利,双向受益”原则。在确定活动内容时,既要考虑学生思 想和能力的提高,也要有利于地方“两个文明”建设,让学生在服务中实 现参与,在贡献中受到教育。

由于我们现在还处在经济发展时期,国家教育经费的投人还是有限的。所以要持久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经费、内容等方面必须争取社会的支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许多地方和单位为学校提供了经费、食宿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为这一活动的开展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许多地方和部门希望与高校建立定点、定向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以保证实践活动的稳定性。从社会实践活动总体来看,其社会经济效益是非常明显的。

三.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简介

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具有较长的历史,有公民体验教育、劳动教育、军事训练、纪念性活动、校企联合“双元式”实践、医院义工、社区服 务、校外打工和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

法国高校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打工或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直接参与企业实际工作,不仅企业积极接收,而且政府也积极参与并提供1/3的经费支持。日本大学实行实践学分制,十分重视利用社会教育的场所、设施、人力等资源以及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德国高校对学生实施“开放式管理”,学生在修好学校硬性规定的必选课外,可以根据选课情况安排打工时间。英国学者Helen Bussell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 的“4W”理论,即什么是社会实践、到哪里社会实践、为什么进行社会 实践、谁去社会实践,提出要建立社会实践志愿者奖励或回报机制。美国 大学生经常参加的社会服务活动包括筹集基金、慈善机构的项目、选举和 竞选活动、为老年人和退休者服务、环境治理项目等。墨西哥文教部明文 规定高校师生必须用3〜6个月的时间,开设为农村服务的“实际工作课 ”,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通过学用结合,对大学生 进行了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西方发达国家均将社会实践作为载体贯穿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从提西方发达国家均将社会实践作为载体贯穿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从提 高实践者整体素质和能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 方面彰显其教育功能。不仅如此,国外学者还通过大量案例实证分析了大 学生社会实践对改善社会福利、激发生产力潜力、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 功能。可以说,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形成了政府、学校、学生和社会 (实践单位)多方共赢的格局。